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物理教案

物理下册教案

时间:2024-08-13 10:14:43
物理下册教案15篇

物理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下册教案1

初中物理“光的传播”教学案例设计

教材版本:

上海科技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科目:

初中物理

适用年级:

八年级

一、理论基础

此案例基于主导—主体(“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即以教师教为主导、学生学为主体,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兼取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者优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两种“学与教”理论的结合,即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两者的结合。主导—主体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受”教学分支。

2.在“传递—接受”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同时也可采用其他策略(甚至是自主学习策略)作为补充,已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3.在“发现式”教学过程中也可充分吸收“传递—接受”教学的长处(如学习者特征分析和促进知识的迁移等)。

4.便于考虑情感因素(即动机)的影响。

二、基本假设

(一)课标

1.能够说出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光源,并能进行正确的分类。

2.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光的传播路径,举出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的例子,并用光沿直线传播原理解释。

3.能够正确画出光线以及识别常见几种光线图。

4.能够识记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光年的概念。

(二)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光学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他们已在小学阶段研究过《光和影》、《阳光下的影子》,为本课学习提供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导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条件

基于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教学环境,用于展示PPT知识点、图片、习题等。基于便于移动器材的实验环境,用于演示相关实验现象,探究实验结果。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的分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现象与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m/s。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在观察实验中注意收集证据,培养分析、论证、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光学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因此以学生对光的感性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并能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了解到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在小学阶段研究过《光和影》、《阳光下的影子》,影子的产生正是反映了光直线传播的特点,因此为本课学习提供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导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多彩的光中第一节内容,光的传播,是光学的入门。课本首先展示了四幅图,使学生感受到五光十色的大自然的美丽,教学中还要列举大量和光的传播有关的现象,由这些现象自然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光是通过怎样路径的传播的?从而点出本课探究的主题--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及其应用,并让学生知道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通过对各种光现象的介绍,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观察到的具体事例(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这些问题;知道影子形成的原因。教学的难点是如何保证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节实验探究型课。教学中主要通过实验,观察光在同种均匀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的路径(光路),总结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并能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特性解释一些自然和日常生活现象,并能对探究的结论有评价的意识。

(四)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的设计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设线性探究模块,努力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物理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节是光学的入门,很多知识都是从生活现象中归纳得出的,所以教学时应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身边的光现象入手,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多观察、多举例、多提问、多发表看法,教师因势利导,适时点拨引申,让学生步入科学的殿堂,这是教好本节课的关键。此外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通过合作探究发现物理规律。

(五)媒体选用

1.PPT演示文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呈现所有知识要点以及习题、图片等材料。

2.图片材料:阳光照射大地、夜晚斑驳的灯光、X光片、舞蹈千手观音、日月食现象图等。

3.实验材料:激光笔、盛有水的水槽、手电筒、蜡烛、打火机、白板、带有小孔的白纸。

(六)评价设计

1.形成性评价:介绍完光源的定义和分类之后,进行一个随堂小测验,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知识。讲解完日食的成因,让学生试着讲解月食的成因,考察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2.终结性评价:在本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设计一套测验题目考核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内容。

四、基本环节

(一)导入

1.引出章题。同学们好!不知大家平常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 ……此处隐藏24963个字……

1.同种电荷相互______(吸引/排斥);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吸引/排斥).

2.带电体吸引____________,如塑料小球,通草球等.

3.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

A.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B.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C.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D.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4.已知带电物体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去靠近一个轻小物体,发生如图所示的情景,则该轻小物体的带电情况是()

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

C.不一定带电D.一定不带电

5.知道了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所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就能解释物体的带电与不带电。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因为()

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

B.物体内部原子个数与电子个数相等

C.物体内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物理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2、了解声音、图像信号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3、理解移动电话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

教学难点

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c=λf,由于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可以各不相同,所以用途也不同。电磁波可以用来进行无线电通信,其中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就是无线电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有了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就把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的神话变成了现实。有了移动电话使通讯更加方便。那么怎样利用电磁波来传递声音和图像信号呢?我们先想想人们原来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学生回答:(1)烽火,人们在烽火台点燃火,用烟来传递战争(信息)。(2)人们用鸽子传递信件(信息)。(3)人们通过用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邮寄信件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多媒体播放图片)

教师:从回答中我们看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传递信息要有像烟、鸽子、马、火车、飞机等这些工具。传递信息要有载体。

教师:对,那么无线电通信的载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电磁波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的知识。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电磁波传递信息又快又远,无线电通信就是利用它作为“载体”来传递信息,进行无线电通信。它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看屏幕(微机课件演示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

同学们通过看和讨论回答出:无线电广播信号是由广播电台发射的。话筒把声音的信号变成音频信号(就相当于写信的人把信写好),但音频电信号不能用来直接发射电磁波。载波发生器产生高频振荡电流(相当于能够运载信件的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然后用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载波)上(类似于把信件装在了信鸽、马、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上)。由发射天线发射电磁波(类似于装载着信件的信鸽、马、火车、飞机出发)。信号的接收由收音机完成,并且要使用天线(相当于各站点)。天线能接收传播过来的所有电磁波,而没有选择。如把天线接收的电磁波全部变成声音,那只是一片嘈杂声,什么也听不清。为了从众多的电磁波中选取我们所需要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必须使用“调谐装置”来完成。选出的特定频率的信号,通过收音机内的电子电路再把音频信号检出来,进行放大,送到扬声器。扬声器把音频电信号换成声音,我们就听到广播电台的节目。

探究点二,电视的发射和接收。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了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那么电视是如何工作的呢?看屏幕(微机课件演示电视工作过程)。

学生看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电视用电磁波传递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声音信号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跟无线电广播的工作过程相似。图像信号的工作过程是:摄像机把图像变成电信号,发射机把电信号加载到频率很高的电磁波上,通过天线发射出去。电视机的接收天线把这样的高频信号接收下来,通过电视机把图像信号取出来并放大,由显像管把它还原成图像,所以从电视上就能看到图像。

探究点三,移动电话

活动:1:我们知道怎么能看到电视的画面和听到它的声音,它们都要发射和接收不同的电磁波。移动电话和无绳电话又是怎样工作的?(出示手机、无绳电话实物)它们与固定电话有什么区别?

阅读课本的相关知识,同学们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移动电话没有电线,也就是移动电话的声音信号不是由导线中的电流来传递。移动电话的声音信号是由空间的电磁波来传递的。

活动2:移动电话的声音信号由电磁波来传递,它的发射台和接收台在哪里呢?

同学们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移动电话既是无线电发射台,又是无线电接收台。对手机讲话时,它用电磁波发射到空中;同时它又能从空中捕获电磁波,得到对方讲话的信息。

活动3:手机的体积小,发射功率不大,它的天线也很简单(有内置天线和外置天线),灵敏度不高,它能直接发射高频电磁波和接收高频电磁波吗?

学们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不能,它跟其他用户通话要靠较大的固定无线电台转播,如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的固定的电台,这些固定的电台叫做基地台。

活动4:我们知道了移动电话的工作过程。那么,(出示无绳电话机)无绳电话机是怎么工作的呢?

学们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无绳电话机的主机和子机上各有一个天线,它们通过无线电波来沟通。无绳电话的主机接在市话网上,相当于一个小型基地台。

现在大家阅读课本“科学世界”,了解什么是音频、视频、射频和频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涉及物理新名词多,无线电发射和接收的过程抽象,还有与高中知识衔接,所以不好理解,我用信鸽送信的例子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信鸽——高频振荡电流(载波),信——音频信号、视频信号。

2、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在讲课的时候我抓住重点词:调制、调制器、调谐、调谐器解调、检波器,并反复强调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反复强调的原因是他们都是这节课的新名词,还在无线电信号发射和接收过程其重要作用。

3、知识仍然要采用通过现象探究原理的思路进行讲解,让学生说怎么听广播怎么用手机打电话等,然后在探究应该具有怎么样的原理才能实现这样的现实场景,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自然,讲课也会顺畅很多。

《物理下册教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